马铃薯,俗名:土豆、洋竽等。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,仅次于水稻,小麦和玉米,并广泛地种植于全球约125个国家。其原产地是南美洲,约在17世纪中期被引入中国。目前中国的马铃薯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高居世界之首,面积超过7000万亩。占全球种植面积25%左右,占亚洲种植面积60%左右。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。我国马铃薯单产平均水平达到了1000公斤,高产达到了2114.8公斤/亩。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:一是种植面积和水平都在提高,总产量在增加:二是机械化生产比例在增加:三是专用加工品种面积在增加。我国的马铃薯大多用于鲜食,加工产业急待发展。
一、马铃薯生育生理期
发芽期——从种薯解除休眠开始萌芽到幼芽出土(收获后大约经过5个月贮藏才能达到发芽最适生理时期)。
幼苗期——从出苗到第一个叶序环,6--8叶平展,大约15—20天。
发棵期——主茎形成第二叶序环顶叶展平完成主茎第3段生长大约20天。
结薯期——开花后结薯至茎叶变黄大约45天。产量的80%此时形成。
休眠期——地上茎叶枯死后进入自然休眠大约1—3个月。
二、马铃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
1 、土壤条件及温度条件
土壤条件:马铃薯适合在疏松、通气良好的土壤中生长,以壤土和沙质土最好。马铃薯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,pH值在4.8—7.0之间适宜。
温度 条件:马铃薯块茎在4℃的温度时芽眼即可萌动,5℃发芽。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2—18℃,地温在10—13℃时幼芽迅速生长,出苗很快。茎叶生长的适温18℃左右,温度下降到﹣1℃时,植株受冻死亡。温度高于25℃时,茎叶生长缓慢。马铃薯块茎对温度做出的反应比茎叶更为敏感,15℃的温度条件下,出苗后7天即形成块茎;25℃条件则要在出苗后21天左右形成块茎。
块茎形成的适宜气温是20℃,适宜地温是15—18℃,块茎膨大最好有适当的昼夜温差,夜间气温高于23℃则很难形成块茎。
2、水份条件及需水规律
水份条件:马铃薯蒸腾系数为400—600,即每形成1公斤干物质需消耗400—600公斤水,每生产1公斤块茎耗水172.3公斤。每亩需耗水近200吨。一般亩产块茎1000—1500公斤的水平,每亩150—250吨水。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,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%—50%。幼苗期同样应保持湿润的土壤。现蕾到开花是马铃薯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,生长期中有300—400mm的较为均匀的降水量,才可满足生长需要。块茎形成期浇水使生物产量提高15%。从对养份吸收量的分析看,块茎形成期浇水使需肥关键时期(出苗后23—70天)的三要素吸收量分别提高37%、174%、108% 。
马铃薯的需水规律:幼苗期耗水量少,只占总耗水量的10%左右,块茎形成期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30%左右。块茎形成期向块茎增长期过渡的阶段,是地上和地下营养分配转折的时期,该时期耗水量约占总体的50%以上,也是需水量最多的时期,也是土壤缺水最敏感的时期。从马铃薯一生的需水规律来看,虽以块茎增长期需水最多,但幼苗期和块茎形成期,在北方作物区正值干旱季节,缺水对产量影响也很大。如果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40%的6倍。充足的水分供应是获得马铃薯高产的重要保证。
3 、光照条件
马铃薯是一种喜光植物,长日照对茎叶生长和开花有利,但短日照才有利用养份积累和块茎膨大。日照时间以11—13h为宜。在幼苗期的短日照再加上强光照和适当的高温,不仅可以壮苗促根,且有利于提早结薯。发棵期要长日照才能形成强大的同化系统。结薯期则除了较强的短日照,还需有较大的昼夜温差,加速同化物质的运转,提高块茎产量。
三、马铃薯的需肥特点
每生产1000kg新鲜马铃薯需吸收氮5—6kg,磷1—3kg,钾12—13kg,K:N:P为4:2:1。
1、氮素的作用及需要量
没有氮就没有生命,氮是首要的生命元素。氮素对产量形成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茎叶生长,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;增加块茎数量,增大块茎体积;防止茎叶早衰。
马铃薯一生中均需氮素的不断供应,但在生育的中期需要量较多,前期和后期需要量较少。一般以出苗后4—9周吸收速率最高;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吸收氮的量最多,约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50%以上。每生产1000公斤块茎,需要从土壤中吸收4.5—6公斤的纯氮。
2、磷素的作用及需要量
磷素在马铃薯体内无机元素的含量中仅次于钾素。磷素对马铃薯营养生长、块茎的形成以及淀粉的积累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,特别可以促进根系的发育,增强植株的抗旱和抗寒能力,从而提高块茎的产量。此外磷素还能提高块茎的耐储性,减轻储藏期的烂窖。
磷素和氮的含量是比较稳定的,氯化钾做钾肥施用时,常造成块茎淀粉含量降低,就是由于氯取代了起重要生理功能磷的缘故。
磷素是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,一般在幼嫩的器官中分布较多,到淀粉积累期磷素大量向块茎中转移,成熟的块茎中磷素的含量约占全株磷素总含量的80—90%。块茎也是磷素代谢的主要归宿场所之一。
磷素对氮的吸收有促进作用,提高氮的运转率,从而提高马铃薯的光合生产率和生物产量。磷素对一般田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。施氮量在适宜的范围可促进对磷的吸收,超过适量,则吸磷量也下降。每生产1000公斤块茎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五氧化二磷(P2O5)1.66—1.85公斤。
3、钾素呈一价阳离子状态或吸附状态;主要集中分布在生长活跃的部分。钾离子能促进植株体内各种酶的生化作用,能促进呼吸进程和核酸及蛋白质的形成。
钾素对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起重要作用,如果叶片缺钾,则叶片积累糖分,合成作用减弱,光合速度下降;如果钾素充足,则葡萄糖积累较少,蔗糖、淀粉、纤维素和木质合成较多,促进叶片中的碳水化合物向块茎中运输,延迟叶片的衰老进程,增强叶片的光合强度。
钾素还能提高原生质的水合程度,并能使茎杆增粗。
钾素还能改善块茎品质。马铃薯施用硫酸钾可显著减轻疮痂病的发病率,还能降低病毒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。氯离子的含量较高,可能会引起马铃薯产生不良反应,产品烹调质量变坏。每生产1000公斤块茎,需从土壤中吸收氧化钾8—10公斤。
4、钙、镁、硫的生理作用及含量
钙在生育期总需求量约相当于钾素的1/4,一般土壤不会缺钙,
镁离子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,也是多种酶的活化剂。镁和钙在马铃薯体内的含量十分稳定,在轻质沙土和灰化黑钙土上施用镁肥,对提高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有良好作用。硫在栽培马铃薯的土壤中一般不缺
5、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
在块茎增长期,马铃薯新鲜叶子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是:铁79—150ppm,硼30—40ppm,锌20—40ppm,锰30—50ppm.它们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活化剂。在贫瘠土地上施用具有一定效果或效果显著。施用锌、硼有明显的增产效果,其中锌、硼基施加叶面喷施的产量最高。锌、硼提高了大中薯率。
多元微肥叶面喷施以两次为宜,如已拌种,则应在生育中后期叶面喷施。
四、马铃薯的施肥技术
(一)基肥 马铃薯吸收的肥料。80%以上来自基肥,在栽培上要特别重视基肥的施用。基肥施用可选下列任意一种。
1、生物有机肥75-100千克/亩。生物有机肥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。既具有无污染、无公害,肥效持久,壮苗抗病,改良土壤,提高产量,改善品质等诸多优点,又能克服大量使用化肥、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,生态破坏,土壤地力下降等弊端,逐步将农产品转化为有机产品。
2、厩肥2500-3000千克/亩,多者达5000千克/亩。
3、基肥不足或耕地前来不及施肥时,常于播种时,以优质堆肥每亩1000千克,并配合尿素3千克,过磷酸钙15-20千克,草木灰30-50千克,做为种肥进行沟施或穴施,厩肥要充分腐熟。
(二)追肥 马铃薯的幼苗期短,却是扎根、发棵的奠基时期。出齐苗后要抓紧早追肥,每亩施用速效氮肥15-20千克,可撒于行间,然后中耕、浇水。当马铃薯进入发棵期,并见到花蕾时,每亩可施草木灰l00千克,或硫酸钾20千克,这样可防止薯秧早衰。在开花后进入结薯盛期,可视植株情况,决定是否追肥,如茎叶过早黄落,可少量追施氮肥,以延长茎叶的生长期。也可将草木灰、过磷酸钙和水,按1:10:10的比例配制,过滤后叶面喷施。一般在封垄后不再追肥。
在马铃薯团棵期、现蕾期,向叶片喷施锰、锌、铁肥,可防止叶片黄化,从而提高产量。硼对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及发育有特殊作用,如土壤中有缺硼现象,可用0.01%的硼砂溶液浸块茎,增产效果明显。
五、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防治
1、马铃薯晚疫病:又称瘟病。可危害叶片和薯块。叶上病斑初呈水渍状黄化小点,潮湿时扩展迅速,当病斑扩展到主脉或叶柄附近时。叶片萎蔫下垂,后期病叶变黑枯死。块茎发病时,表面有淡褐色微凹陷的不规则形病斑,组织变褐色,后期变软腐烂,有恶臭。干燥时病部干燥。
防治方法:①选育抗病品种并建立无病留种田,减少初次侵染来源。②播种时严格剔除有病种薯。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。在其周围喷洒1:1:100倍液的波尔多液,全田喷1:1:200的浓度。也可用50%代森铵500倍液;75%百菌清600倍液喷雾,每七天喷一次,共2—3次。
2、马铃薯环腐病:细菌性病害,细菌危害输导组织,引起地上部萎蔫、地下块茎沿维管束发生环状坏死。贮藏期重时会烂窖。
防治方法:①实行严格检疫制度,不让带菌种薯进入无病区;②在无病区或无病田留种;用两把切刀交替消毒,切块可用0.2%的升汞水或5%的来苏儿液、5%高锰酸钾5%的食盐开水;④用种薯重量的0.1—0.2%的敌克松加草木灰进行切块后的种薯拌种,然后再播种;⑤提倡用小薯整薯作种,避免切刀传染;⑥及时拔除田间病株。 |